(资料图)
贵广高铁的呼啸而过,不仅缩短了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,更让从江、黎平的苗寨侗寨走出深山。肇兴侗寨的千年大歌与岜沙苗寨的持枪礼俗,借助高铁经济的东风成为网红打卡地,书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的振兴篇章。
高铁架桥,激活村寨沉睡资源
从江站70分钟直达贵阳、3小时连通广州的便捷,让肇兴侗寨的鼓楼蜡染、岜沙苗寨的生命树与火药枪不再养在深闺。数据显示,肇兴侗寨今年前8月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近五成,旅游收入突破9亿元;岜沙苗寨自2014年高铁开通后,游客量呈井喷式增长。高铁如同一条纽带,将散落在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瑰宝串联成线,让绿水青山变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金山银山。
文化为核,筑牢旅游发展根基
在肇兴,陆艳玉带领村民组建侗族大歌表演队,年入超百万;在岜沙,滚水格从务工者转型为讲解员,月薪达7000元。这些鲜活案例证明,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。无论是“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”苗绣,还是“天籁之音”侗族大歌,都在传承中创新——非遗工坊落户村寨,绣娘培训基地培育新人,传统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,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IP。
村民主角,共享旅游发展红利
旅游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。肇兴侗寨人均旅游年收入逾4万元,外出务工者仅500余人;岜沙苗寨通过民俗表演、民宿经营,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从“寨老”滚拉旺见证铁路变迁,到年轻人柴苏鑫用短视频传播苗寨魅力,村民既是文化的传承者,也是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。这种“人人有事做、户户有收入”的模式,让乡村振兴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创新赋能,拓宽文化传播边界
当侗族琵琶登上“村超”舞台,当苗绣融入时尚设计,当鼓楼元素出现在现代建筑中,贵州村寨的文化影响力正突破地域限制。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游客,更是先进的理念与广阔的市场。短视频“圈粉”60万的案例表明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能催生无限可能。未来,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,贵州网红村寨必将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,绽放出更耀眼的时代光芒。(孔平)